記者周俊雄∕宜蘭報導
由佛光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「人文學院士暨專家論壇」,第一場由全台第一位「院士暨道士」李豐楙教授主講,主題是「道教神話與漢人社會的『常與非常』」。李院士積畢生研究道教之精華認為,道教最接近常民生活,其實就是「文化的百寶箱」,不僅反映漢人社會文化的正常面,也安頓非常的失序;了解一部道教發展史,可以認識兩千多年來的漢人社會發展史。
這場講座1日上午在佛光大學雲起樓舉行,應邀致詞的何卓飛校長,特別肯定人文學院邀請中研院士和專家到校開講,他勉勵師生要向頂尖的學者認真學習。
來自花蓮鄉下的何卓飛,回憶小學四年級所了解的道教,當時自己的祖父過世,家族就是以道教科儀進行追悼和祭拜,當年道士施作法事如「登刀梯」的許多場景令他印象深刻。他也推崇李豐楙院士精進道教學術的研究,非常值得佛光師生學習和效法。
人文學院蕭麗華院長說,李豐楙院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、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、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講座教授,是臺灣重量級的宗教學者;他的學理與實務並重,在文獻經典中對應實務實踐,加上豐厚的田野調查成果,更是學者、院士與道士的合體,能夠蒞校指導,是佛大師生之福。
另外,一同出席盛會的李院士夫人劉苑如教授,也分享她本人參與蕭麗華院長所主編的《中國佛教文學史》,可以說是因緣殊勝。
李豐楙院士在分析台灣近代宗教發展實況時表示,台灣宗教的軟實力十分重要,台灣不僅有經濟奇蹟,其實還有「宗教奇蹟」。他個人在宗教研究的微薄成果受到肯定,正是各界對於宗教界的一大肯定,今後他將持續為宗教研究奉獻一切。
李豐楙指出,他的宗教研究是以「本相、變相、萬變不離其本」的三段論述,並與西方學術理論產生交流對話,道教文化所謂「常與非常」,和西方所講的「聖與俗」可以相互呼應。
他並認為,道教從一己一家開始導異為常,先是祈一己一家之福祉,到一地一境的安鎮,接著一城一區的財富,到終極的一朝一國的天命,也就是政權的合法性。兩千多年來,道教融合各種信仰,使漢人文化更具有韌性,了解道教的發展史,就能認識漢人社會文化發展史,因此道教正是「文化的百寶箱」。
佛大「人文學院士暨專家論壇」第二場「人文學」院士論壇,將於11月16日(三),由中央研究院鄭毓瑜院士主講「感動與表現-跨域共感的可能性」;第三場,「外文領域」專家論壇11月17日(四),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單德興教授主講「做中學.學中做:這些年翻譯教給我的事」;第四場「史學論題」專家論壇,11月30日(三),由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胡曉真教授主講,佛大歷史系韓獻博教授與談,講題為「臺美哈佛學人女性論題對談:南國才女天才夢」。
相關論壇場次,歡迎校內外人士報名,請見佛光大學人文學院宣傳海報與學院網頁,或電洽人文學院秘書,03-987-1000 Ext.21001,游小姐。